江西省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文化学习理论心语 真正奉行“人民至上”
(一)“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只见公仆不见官”……
2022年10月下旬,距离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在讲话中,他接连用了3句引语,生动阐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延安工作生活了7年,带领群众挖窑洞,建沼气池,打井取水,打坝造田,办缝纫社、铁业社……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官”“民”关系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的缩影。在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前,氏族首领是为氏族成员服务的“勤务员”。这种“官”“民”关系,既是“主”“仆”关系的原始状态,也是“主”“仆”关系的本来面目。这种关系,为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所逐步颠覆。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之后,提出了包括“人民公仆”在内的一系列超越前资本主义的相比较而言的先进理念,但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公仆”才真正变为现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共产党人的“人民公仆”情怀概括为“人民至上”,为包括文化战线在内的各条战线作了立场规定。
(二)奉行“人民至上”,就要在文化创作和生产中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
2004年,浙江省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定格了感人一幕:一位耄耋老人,牵着一位稚气十足的小女孩,在台上敲响了艺术节开幕的大锣。
为体现“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敲定了这个别具一格的开幕设计。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早在1842年,马克思即明确提出:“自由报刊的人民性,以及它所具有的那种使它成为体现它那独特的人民精神的独特报刊的历史个性——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是不合心意的。”“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20世纪30年代以后,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著名论断:“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他发出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延安文艺座谈会参会者、作家刘白羽后来形容:“我甚至感到整个世界的重量此时都凝聚在中国的西北高原和这一片黄土地之上,凝聚在这会场里每个人的心上。从此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出的有关论述基础上,对文化文艺工作的人民性作了新的全面阐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由此“中心”点出发,进而提出两个“最高”的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近年来,一大批新的文化佳作,在体现两个“最高”要求、满足人民在新时代新的文化需求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吹响了新的号角。我们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生活作为创作的不竭源泉,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让文心与民心相融、文气与民气相通,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
(三)奉行“人民至上”,就要既心怀作为集体的人民,又心系人民中的每一个个体。